貧血有六種類
貧血六種類
人類紅血球的壽命約為120天,期間會不斷汰舊換新。
老的紅血球會被分解、新的則由骨髓製造,若供需發生失衡,就可能出現貧血。
常見的症狀包括,頭暈、頭痛、臉色蒼白、疲倦、體力變差、容易喘、心悸等等。
血球製造缺陷:缺鐵性貧血、海洋性貧血、再生不良性貧血、惡性貧血。
血球流失過多:溶血性貧血、出血性貧血。
缺鐵性貧血
是台灣最常見的貧血類型。症狀為皮膚蒼白、容易喘、心悸、頭暈及疲倦。
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主要有四種:鐵質攝取不足、鐵質吸收障礙、鐵質需求增加、慢性失血。
飲茶過量或是全胃切除者,就容易有鐵質攝取不足或吸收障礙;哺乳中的媽媽或是發育中的孩童,因鐵質需求量增加,若無適當補充鐵質,可能因缺鐵而導致貧血;另外經血量過多、癌症患者、動過胃部手術者等,都可能出現此類貧血。
海洋性貧血
海洋性貧血又稱地中海型貧血,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的血液疾病,全台約有6-8%的人口患有海洋性貧血。致病原因是血紅素裡的胜肽鏈(α 鏈和 β 鏈兩種)合成出現缺陷,導致紅血球裡血紅素的含量降低,引發貧血。
海洋性貧血分為兩種類型,α 鏈合成減少稱為甲型地中海貧血,β 鏈合成減少則稱為乙型地中海貧血,台灣總人口約有5%的甲型地中海貧血及1%乙型地中海貧血。
正常人體會有4個 α 基因及2個 β 基因,依照不同基因數量的缺陷,會有不同的嚴重度及症狀。若有懷孕計畫,可先進行基因篩檢及遺傳諮詢。
再生不良性貧血
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骨髓衰竭疾病,源於骨髓內造血細胞異常,使骨髓無法製造足量的血液細胞。症狀有臉色蒼白,但無心悸或容易喘的現象,此外病人同時有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不足的情況。
依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程度可分為「非常嚴重」、「嚴重」及「非嚴重」三類,原本非嚴重型的病患亦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惡化為嚴重型。輕微者需要定期追蹤,嚴重者則需進行輸血,真正威脅生命的原因,包含血小板過低引發的出血、白血球過低引起的感染,甚至引發敗血症。
惡性貧血
惡性貧血也稱「巨紅血球母細胞貧血」,惡性貧血是一個專有名詞,而不是指嚴重的貧血或是治療不易的貧血。
症狀常有舌頭發紅發亮、疼痛或灼熱感,較容易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族群,因胃的分泌液會隨著時間增加而遞減,導致腸胃道吸收維他命B12的功能變差,使紅血球量下降。
維他命B12的吸收需要胃部分泌一種內因子,年齡較大、胃潰瘍、曾受胃切除手術的人常患有此類貧血。此外,全素食者、飲酒過量、長期酗酒也可能引發惡性貧血。
溶血性貧血
溶血性貧血也稱為蠶豆症,屬於遺傳疾病的一種,當體內紅血球過早被破壞,而骨髓的造血速度無法達成供需平衡時,就會導致溶血性貧血。除一般貧血症狀外,還可能出現腳部潰瘍的症狀。
另外,鐮刀型貧血的臨床表現為慢性溶血性貧血,正常血红素的蛋白質構造呈球形,因氧氣不足或劇烈運動時,紅血球的結構發生改變,使形狀扭曲成長條型,較常發生在非裔黑人身上。
失血性貧血
失血性貧血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,如外傷導致大量出血時,因體內血液大量減少,就會造成急性失血性貧血;消化道出血、腸胃道潰瘍、腸胃道癌症、女性經血過多、痔瘡出血時,造成長期持續出血或反覆出血,就會引發慢性失血性貧血。
留言列表